欧洲艺术协会 | 用真情诠释阿尔兹海默症
欧洲艺术协会采访的公益微电影《记忆密码》摄制组故事,《用真情破译阿尔兹海默症》(上中下)已在欧洲艺术协会下属各媒体和网站上线。
微电影《记忆密码》讲述的是陈丹路总策划、施艳文编辑主演,摄影家潘文龙诠释的唤醒阿尔兹海默症病人记忆的动人故事,该微电影由陈丹路、施艳文出演,摄影家潘文龙用手机拍摄。讲述了作为钢琴家的女儿帮助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画家父亲唤醒记忆的故事。短短六分钟的电影没有一句台词,没有亮眼的造型,没有精致的妆容,也没有任何灯光场景的布置。三个非电影专业从业者,用一部手机,集编导摄演于一体,在同一个地方,历时三个月拍摄完成的这部微电影
影片讲述了一位钢琴家女儿帮助曾是知名画家、如今却因阿尔兹海默症生活不能自理的父亲唤醒记忆的故事。扮演父亲一角的是陈丹路,他同时也是这部微电影的总策划兼艺术总监。已经74岁高龄的陈丹路虽已一头白发,却仍有一颗少年心。他虚心听取年轻人的建议,将编剧工作交给了心理咨询师、片中女儿的扮演者施艳文。心理咨询师的视角,让片中这对父女复杂而真挚的亲情被展现得更加细腻动人。
阿尔茨海默症的症状为记忆衰退、语言及认知障碍,情感淡漠等。微电影中的父亲正是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一位知名画家,如今连生活都无法自理。女儿是钢琴家,微电影讲述的就是女儿帮助父亲唤醒记忆的故事。
影片中有两处细节描写感人至深。当拍到女儿不相信父亲患上了“老年痴呆症”,她不可置信地观察父亲的一举一动时,编导运用脸部大写与父亲手指动作的重复、交叉,表现女儿的心情由怀疑到惊讶到震惊到不可置疑,大特写镜头将女儿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及表情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随后,镜头一转,患有阿尔兹海默症的知名画家流出的一行清泪和已经有点记忆的眼神。看到此时,我们不得不佩服编导的独具匠心,没有大肆渲染,却运用再细小不过的细节处理,含蓄而有生动地为观众揭示“阿尔兹海默症”和“唤醒记忆”的内核。
曾是《新民周刊》摄影记者的潘文龙则担任了本片的导演兼摄像,许多国内重大事件都有潘文龙参与报道的身影,曾荣获多个摄影奖项。他利用多年新闻拍摄的经验,捕捉演员最美、最真实的瞬间。微电影中有好多长镜头,都是他手持手机一镜到底拍摄的。整个拍摄过程历时三个月,经历了上海最冷的季节。三位主创都是“完美主义者”,总是不惜为了一个理想的镜头冒着严寒反复重拍。一组品香的镜头,第二次重拍后已经很好,但施艳文觉得自己的表演还没达到完美状态,又择日进行了第三次拍摄。身兼多职的三人团队克服诸多困难,让饱满的情绪渗透到了每一个镜头当中。
从栏杆的倾倒开始,一直到病人重新执笔,镜头始终在健康人与病人之间,来回转移。整部微电影信息量很大,没有台词,音乐便成了渲染情绪至关重要的元素。三人在线上寻找了许多作品,最后对著名作曲家李戈创作的《父女情》一听倾心。他们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终于取得李戈的联系方式。而李戈听闻他们要拍摄这样一部微电影,当即便决定将曲子免费授权给他们使用。
唯美的画面、舒缓的音乐、纯净的表演和独到的拍摄。每一个生命终会老去。当我们的父母失去记忆,有一些事,有一些人却是他们深入骨髓的印记。正如作家陈丹路所说:“与其说它是一部微电影,不如将它称为一首小诗。也许这首小诗并不华丽,却很动人,献给普天下的长者。让我们用爱,一起去开启他们尘封的记忆”。
微电影中父亲的扮演者是剧作家、摄影家同时也是影视演员的陈丹路。他是这部微电影的总策划兼艺术总监。陈丹路虽已74岁,虽是经验丰富的剧作家,却主动把编剧的工作交给了“90后”的心理咨询师同时也是影视演员的施艳文。她从心理咨询师的视角编剧并主演了这部父女情深的微电影《记忆密码》。
采访时陈丹路老师一头漂亮白发,不久前的大年夜,在家家聚焦电视屏幕的当口,在春晚节目极其宝贵的空隙之中,难得地插进了一条公益广告,讲述的是白发老人(陈丹路饰)去看望更老的老母亲的故事,那种人伦之情和浓郁乡情,展现于春节之际,悲悯情怀,特别和谐。
欧洲艺术协会介入采访公益微电影《记忆密码》主创三位人员,拍摄了让大家观之动容的暖心故事 ,同样旨在唤起公众给予患有阿尔茨海默症的老年群体更多的重视和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