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汶:当下被铭记 未来被看见

  1. 首页
  2. 新闻
  3. 要闻
  4. 陈海汶:当下被铭记 未来被看见
  5. 发布时间:2021年02月07日

    阅读数:870366  /  

撰文/ 刘力

 

      2019年9月7日,周六的14:00,SkyBridge HQ天会的SOHO楼宇间,桂花香怡人。近300多名摄影人齐聚虹桥临空国际影院IMAX放映厅,聆听陈海汶老师“当下被铭记 未来被看见”的主题分享。每一名摄影人,在无比震撼的视觉盛宴里,被陈海汶老师传奇的人生历程、对摄影和人生的思考,所感动,所鼓舞,所点燃。

 

 

      本次分享会,先由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雍和介绍主讲人,然后陈海汶老师展示了其近年和近期创作的多个专题的几百幅摄影作品,并播放了为本次主题分享特别制作的专题视频。其中不少作品都是首次问世,细腻地展示了他的创作思路和创作方法,让人十分震撼和感动。守望城市财经艺术群一行全程聆听分享,与陈海汶老师、雍和老师深入交流并合影留言。

 

 

      我们特记录本次分享会的主要内容和精彩瞬间,表达守望人对陈海汶老师倾情分享的收获与感动。

 

 

生命来去往复,在无限的过往中,怎样找到有意义的摄影方向,并让摄影的感动时常鼓舞着我们,还在路上。

摄影需要交流,需要互相观看。

每一次的分享与回望,都会是一种认识、梳理和反省自己的方式。     

 

当下被铭记

远去的记忆。2002年,致敬父亲等老一辈上海工人,陈海汶老师拍摄《上海老工业》系列,为上海工业史留下了弥足珍贵的影像史。

陈海汶老师的父亲是上海第一代老国营工厂的先进工作者,一辈子工作在一线,全部的热情与泔汗水都贡献给了他热爱的工厂。而退休那一天,却不幸摔跤倒下。父亲的背景,就好像上海老工业给这个城市留下的印记。

带着对父亲一辈人的追忆与敬重, 2007年开始,陈海汶老师与团队背起相机,辗转与老船厂、将镜头对准老厂房、老船长,记录和再现上海老工业的发展、辉煌 与落寞,向为新中国贡献了自己全部青春的老一代工人致敬。

——陈海汶

 

 

 

 

 

 

 

      城市的变迁。我与上海世博会,是每一个上海人都能说出的故事。

      陈海汶老师带着相机走进老城厢,与他们一起感受不舍、纠结、离别和意外。那位街道动迁主任,家人的纠葛,迁入新区后工作的变化,一桩桩烦心事,一件件小欢喜,都被陈海汶老师用心记录和传递着。

 

 

 

      梧桐树下的风景。2012年,《与梧桐交织的风景》出版,画册详述了思南公馆的前世今生。为了找寻思南公馆建筑风貌的源头,陈海汶专程前往法国的比亚里茨,观察那里的建筑与思南公馆之间的设计纽带,同时以闯入者的姿态对生活在思南公馆和比亚里茨老洋房里的人们进行纪实性的拍摄。这本追本溯源的画册成为了针对思南公馆建筑和人文考据研究的重要成果,时任上海市长的韩正还为画册亲自撰写了序言。

 

 

 

 

 

      民族全家福。2008年8月,陈海汶老师带领其专业团队,历时12月,跨越千山万水,辗转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途经554个县市,多次攀越海拔5000多米高度,东西南北穿越四季,纵横19万里山河,找到并拍摄了1125位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传承人及民族代表,用4448张专业胶片,57228张数码影像,共同组成有史以来唯一一张弥足珍贵的中华民族“全家福”,凝固成56民族的永恒记忆,成为中国目前为止用影像最完整地记录中国56个民族生存现状的摄影家。

      一个来自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一个身处“腔调、派头、卖相”精致氛围的上海人,面对这些褪去粉饰的朴实和土拙,陈海汶老师被自己镜头下的56个民族幸福生存的状态深深震撼,他羞愧于作为城里人虚妄的自尊和高贵的浅薄,他对幸福生存的内涵不得不再一次重新诠释。他时常感慨:有些幸福我们并不全认识,有些财富我们并不懂珍惜。正如丹麦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所说:“人生一定要往前去生活,但只能从后面来理解。”

      而在这一次长达一年创作中,摄影家陈海汶老师更像一个社会学家和工作者,他完成了一次类似人类学家的田野调查。他在用艺术的语言和审美,在艺术与商业,记录与传播,呈现与表达的融合中,用一部史诗般的中华民族画卷,完成了他从摄影人,向观察者,向社会学者、向社会活动家的转身;他用影像语言传递真实,在摄影专题创作中表现了对文化的观察,对传统的热爱,更重要的是,用企业家的能量与魄力,对乡土复兴发声。

      台湾的少数民族。随着时间的流逝,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更加刻不容缓。三台佳能机身,三支镜头、一个机顶闪光灯,一套航拍器、视频和一个录音器材,就是这么简单的“家当”和小型“部队”,陈海汶老师用镜头却给了我们震撼与惊喜。

 

未来被看见

      陈海汶老师对宏大命题的把握看成典范。在这些大命题框架下,点面结合的叙事结构成为了陈海汶画册普遍性的编排风格。在他的作品中,上海的未来被看见。

      上海赛事。从F1、马拉松、网球大师杯到赛马,但凡重大赛事举办,现场一定有他的身影。对他来说,拍摄赛场并非重点,运动员和观众的互动,为了观赛来自世界各地不同的面孔,以及赛场下、幕后的各种工作人员的状态和故事,才是真正有意思的地方。

 

 

      F1赛场上,陈海汶记录下赛车进站换胎,蓄势待发的瞬间。

 

 

 

      马术冠军赛上,赛马和选手在中华艺术宫前一跃而过。

 

 

      多重曝光的手法拍摄下大师杯赛场上选手发球的瞬间。

      魔都外滩。2015年,大型摄影画册《外滩》出版。这里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是全球瞩目的金融中心。同时它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浙吴越文化与西方传入的工业文化相融合形成这里特有的海派文化。

      上海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桥头堡”作用正在日益彰显,开放开明、包容时尚、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一如既往地绽放在世界舞台。如何呈现这块地带中蕴含的连接古今,横贯中西的内涵,对摄影师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陈海汶老师想出了一个既烧钱又烧脑的新“招”:用最戏剧的方式穿越时光。作为画册的主拍者,在纪实摄影之外,陈海汶以电影拍摄的技术规格,将外滩建筑内曾经的功能和情景予以再现。一如美国摄影家格里高利•克鲁德森作品中充满戏剧性的场面铺陈和复杂调度,陈海汶打造的“图片电影”生动地将上海外滩的故事变成了可视化、可触摸的“现实”。

 

风起云涌的外滩和晨光照耀下锻炼中的人们。

百年外滩,暮色依旧,夕阳中的建筑群雄姿更甚当年。

精巧而复杂的场面调度、光线运用,重现了老上海外滩银行里繁忙的景象。

      光影交错间,中西方的文明在外滩重新相遇。

      梦想乐园迪士尼。2017年,《被纪念的那些日子》出版,画册从全方位的角度呈现了上海迪士尼乐园从第一根桩下地到开门迎客的全过程。从2013年起,积累下5万张图片的资料库,在这本画册中,可以看到外国专家团队的认真和严谨,中国建设团队的专业和拼搏,建设工地的日新月异,以及幕后关键人物们的担当与重负。三年多的高强度拍摄成就了又一本为上海存证的画册。这本画册也成为了陈海汶摄影生涯的又一高光时刻。

 

 

上海迪士尼工地上,工人们正在复杂的钢结构上进行着施工。

 

 

2016年,距离开园还有一年多时间,迪士尼乐园已经初具规模。

 

 

烈日酷暑下,迪士尼园区工地上加紧工程进度的技术人员。

 

 

      陈海汶在建筑工地搭起一座摄影棚,为参与建设的工人们留下宝贵的影像。

      走向世界。上海是中国最开放的城市,走向世界,读懂世界,最终是为了读懂上海这片他生活了一辈子的土地。近几年,陈海汶老师将镜头更多地对准国外,走向世界,在他的《看见英国》系列作品展现出摄影更多的可能性。陈海汶作品视觉语言的国际化程度也是令人称道的,无论是从作品的形式感,还是人物神态的抓拍,亦或者是图片的质量(即画面的细腻程度)都彰显出卓尔不群的魅力。陈海汶通过镜头,记录着不同文化语境下人们的的精神面貌与生活状态,带给观者一种“扑面而来”的生动与活力。

 

 

 

 

 

 

 

 

直击阿富汗。这段是一个惊心动魄,又别有风趣的一段经历。

 

 

 

 

 

 

      看过世界,才会知道自己是谁。陈老师这样评说自己近年的行走。而在他的挚友,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雍和老师眼里,海汶老师不仅是一位商业成功与艺术追求完美结合的摄影人,更是一位不断思考和行动着的文化传播者。

      最后,用海汶老师的话作为此文的结语:“希望我们所做的一切,终将被时间证明 被永恒赋予意义”。(摄影:杨希浩、赵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