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国际文学周 | “诗歌之夜”的浪漫邂逅
撰文/宋稚璇
“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我们读诗写诗,非为它的灵巧;我们读诗写诗,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员,而人类充满了热情。
医药、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高贵的理想,并且是维生的必需条件。但是诗、美、浪漫、爱,这些才是我们生存的原因。”
感谢跟大家一起欢聚美好的诗歌之夜!感恩守望给予大家美好的遇见!
8月16日19:00,2019上海国际文学周·诗歌之夜在飞虹路528号上海市总工会虹口区工人文化宫举行。守望城市财经艺术平台创始人、欧洲艺术协会执行主席吴爱雯带领20位文学爱好者与26位中外作家诗人一起,在文字里徜徉,在音乐中陶醉,与诗歌浪漫邂逅,尽享诗意的星空。
本届诗歌之夜的主题是“家园”。来自世界各地的26位朗诵嘉宾对观众分享了他们的创作心得以及各自对“家园”的理解。
荣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的75后作家徐则臣认为,随着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变化,对于很多人来说,“家园”只存在于每次统计时要填的那张籍贯表里,而我们真正的家乡、我们心灵的家园又会被多少人记起、找寻?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的新疆作家刘亮程用一种诗意的境界说,他的家园在远方 。美国作家杰西·鲍尔说,他的家园在飞扬的黄沙中和天边的云朵里。
把诗歌中的神话故事变成视觉有多难?来自加拿大的天才画家、插图家和儿童读物作者约翰·豪认为,视觉恰巧是提醒了我们在诗歌的文字中被我们忽略掉的那些部分。
主持人袁鸣采访演员兼朗诵者王耀庆的时候问:做演员会不会比平常人对朗诵方面更有优势?王耀庆答,诗人念诗就应该很平淡地把文字呈现给大家,让读者亲身去感受文字的美,并不需要去特别处理。身为演员,在朗诵时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把诗人的情绪最精准的传达给大家。
本届诗歌之夜荟萃中外文学语言精华,中文、英语、法语、日语、德语……不同的语言表达着对诗歌同样的热爱,对生活不同的感悟。有西蒙·富迪可爱诙谐地朗诵AA·米尔恩的《不听话的妈妈》,有刘亮程深情朗诵的《隔世情语》,有刘忆斯朗诵他女儿在9岁时创作却很有深意的作品《致小丑》,有平野启一郎用舒缓动听的语调朗诵的《理所当然的事》,有王耀庆声情并茂朗诵的李白《将进酒》,有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充满磁性的《1994》,还有一直在打听一个来自成都叫何洁的姑娘的朱山坡的《我想和每一个陌生人说话》。
品读经典,传颂诗作。伴随着侧耳团队最后一首慷慨激昂的《尤利西斯》诗歌朗诵:“但我们仍是我们,英雄的心,尽管被时间消磨,被命运削弱,我们的意志坚强如故,坚持着,奋斗、探索、寻求,而不屈服。”本届诗歌之夜在意犹未尽的诗意中圆满落幕。
【背景资料】
设立于2011年的“上海国际文学周”,已成长为“上海书展”中最受瞩目的活动板块之一,每年邀请国内外作家参与,为上海书展增添国际元素,也让上海书展的书迷听到了世界文学前沿的声音。“诗歌之夜”作为“上海国际文学周”的重要单元,为增进中外诗歌艺术沟通与交流,普及古今优秀诗歌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