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尼拉披肩: 往返中国、美洲与西班牙的美丽旅程
上海塞万提斯学院 10 月 18 日举办“马尼拉披肩: 中、美、西文化的美丽融合”主题讲座本次活动系上海师范大学第十一届海洋文明学术研讨会的子活动。

研究员兼收藏家维罗妮卡·杜兰(Verónica Durán)从艺术与历史双重视角出发,以马尼拉披肩为切入点,剖析其作为中国、美洲与西班牙之间重要文化遗产的价值。借助这件纺织品,讲座带领听众追溯三个地区因海上贸易联结而历经数世纪的交流与变迁。
马尼拉披肩得名于菲律宾马尼拉港,此类织物由中国绣工亲手刺绣,汲取了西语美洲与西班牙的绚烂色彩,最终在伊比利亚半岛被赋予流苏装饰而臻于完美。这件服饰兼具亚洲的形骨、西语美洲的绚烂活力与西班牙的精魂,是多元文化交融与碰撞的绝佳象征。

马尼拉披肩的发展与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路线紧密相关。这条海上航线于 1565 年西班牙王国费利佩二世统治时期开辟,经由墨西哥(当时属新西班牙总督辖区)连接菲律宾与美洲大陆,持续运营两个多世纪,催生了极具重要性的商业贸易与文化交融。当时马尼拉作为丝绸之路商品的重要集散港,汇聚大量中国货品。巴利安市场是马尼拉的商品交易中心,专为横渡太平洋的大帆船供应货物,自始便由华商负责供货,这些中国商人不仅向菲律宾首都输送中国本土商品,更引进来自日本、暹罗、印尼、印度及波斯等地的各色珍货。因此,马尼拉披肩堪称西语世界与东方世界交融的绝对象征。其丝绸线刺绣的繁花、飞鸟、人物、瑞兽与宝塔纹样,以迷人的手工丝线结穗流苏收尾,诉说着一段关于旅程、航线与文化交融的历史。
第十一届海洋文明学术研讨会汇聚了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专家,共同探讨自 16 世纪起改变太平洋区域格局的经济与文化交流。举办此类讲座旨在加强亚洲与西班牙语世界的学术对话,同时彰显数个世纪以来这些交流所蕴含的文化维度。(花仙子)

人物:维罗妮卡·杜兰·卡斯特略
维罗妮卡·杜兰·卡斯特略毕业于哥伦比亚安第斯大学(波哥大),主修政治学与文学,并先后完成三个硕士学位:联合报业集团的数据新闻和数据可视化硕士、弗朗西斯科·德·维多利亚大学移民与发展合作硕士、以及埃菲社新闻硕士。作为长期深耕移民、艺术与文化领域的记者,她曾在西班牙、哥伦比亚和美国策划并执行多个跨界项目,包括《拉丁融合》杂志、《马德里新面孔》、《马德里百位拉丁裔》《迈阿密百位拉丁裔》、《百位哥伦比亚人》《百位西班牙人》《一事三观》《远离故土的家园》及《百年百艺术家》等。

